关于教师,我们的认知正在变化 | 一周精读
第36个教师节,不平坦的2020,谈情怀的人少了。
人们开始灵魂拷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变革已经冲击到教育末梢。这天,乃至今年,许多教育人站出来,开诚布公热烈探讨。
一笔一画,全新的教师画像正在生成。
站在变革风口
教师要重塑教育价值
作者 | 孙先亮
来源 | 教育悟语《重塑教育价值 再写教育传奇——在青岛二中庆祝第36个教师节大会上的致辞》
教育价值的体现方式和实现途径即将发生巨大变化。
因为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使教育也处在变革的风口。它们将重塑整个教育生态:从内容到形式,从学生到老师,从内涵到外延......我们正处于这种重塑的过程之中,它也将重新定义教育,重新定义老师。
希望老师们重新发现学科价值,做学生发展的激发者
今天,许多古老的教育原则虽还在继续沿用,但其内涵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对学科价值的认识与以往也绝不可相提并论。
特别是STEAM 教育、大概念教学、项目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等的兴起,促使我们重新发现学科价值,进而更好地完成教育的使命。发现学科价值,有助于我们从更大格局把握教学,从更高的境界认识学科对个人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它可以让学生从高空俯瞰世界,以更开阔的视角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为学生建立认识世界正确的方法论;它有助于持续保持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创造性和批判性的高阶思维,驱动他们不断求知、不断创新。
重新发现学科价值更要求老师们不但要认识本学科的价值,也要对其他学科的价值有所把握。
希望老师们重新锻造自我价值,做学生发展的引领者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向导,个性发展的支持者;他不再是讲台上的权威,而是学生身边的伙伴,是学生发展的规划者。做教师成为一种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因为他要在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专业造诣;做教师也成为一种极具魅力的事业,因为他可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在教育的事业平台上,创新将是教师职业的常态。
希望老师们重新塑造校园生态,做学生生命的唤醒者
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校园的生态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逻辑最直接的体现。
以“办学思维”做教师
作者 | 廖伟
来源 | 佰特博雅《未来需要以“办学思维”做教师》
个人认为在疫情期间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分化,而未来带来分化最大的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老师的分化,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分化。
现阶段,教育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要有系统化的思维来思考教育和做出有负责任的行动。并且要求教师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跨学科和超学科教学。
这样的生态变化要求教学教育工作者要真正的去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提升自我的管理能力,真正的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样的结果。
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是我们要做的:
第一,我们要通过自己专业的不断增值,来面对教育的变革。校长办学有两个关键要素:教师和课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维度去提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专业化发展涉及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自治、同行网络。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类的相关知识、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接受持续的专业培训学习。
第二,自我教学改进的技能,我们要确保方向正确且科学。在教师的工作中,有三个方面的理念和方法,我觉得值得我们去深度地学习和实践。
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我提出了一些建议就是需要密切和高度地关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涉及到5个方面:思考技能、研究技能、交流技能、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老师们可以制定相应的计划,在教学中尽量把这5种学习方法融入进去,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
这既是一种具体学科学习的技能,还是对学习工具的掌握。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会懂得如何来评价自己学习的成效,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另外教师们还要基于探究式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的方式,不能成为学生答案的提供者,要成为促进学生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的帮助者。
更要有概念驱动,联系真实情境的教学,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在全球背景下的一些相关的学习能力结合起来。
教师在行动之前一定要有追问意识,一定要思考哪些理念和方法适合自己的教学,哪些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在行动当中不断地纠正自己,我们设计的课程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科学吗?适合教学和学生学习吗?我们应该怎样来开展?好的课程一定是从日常的教学当中深挖出来的。
现在炙手可热的PBL不是课程创新的唯一路径,教师也不能够生硬地推进PBL的教学。我们一定要坚定一个观点就是:一个好的教育,它是能让学习领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这个时代
要让教师成为专业领导者
作者 | 朱旭东
来源 | 中小学管理《朱旭东:让教师成为专业领导者》
传统上教师先知先觉的知识拥有者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从纸质大百科全书到网络数据库,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权威已经坍塌,所以教师迫切需要权威重塑。实践需要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权威存在,但问题是教师该如何树立权威?显然教师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化。
同时教师需要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软权力”,它通过专业话语权的确立来体现其权威,因为在专业化的学校组织中,教师如果没有专业话语权,那么学校组织就失去了一个基本的存在理由,或者说这个组织本身就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组织。它一共有4个维度。
1. 让教师成为伦理专业的领导者
教师要懂得伦理学,要读懂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它们是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课堂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学专业的基础。
2. 让教师成为学习专业的领导者
学习专业的领导者意味着教师要与同伴分享学习专业的愿景和知识,要享有共同的学习专业的价值观和信念。它要求教师懂得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学习发生规律,要具备学习科学的知识和运用学习科学的能力,了解和应用学习理论,学会学习设计、实施和评价。
3. 让教师成为学科专业的领导者
学科专业的领导者意味着教师要担负起所授学科和教学学科的双重学科专业领导角色。对于所授学科,教师要在学科的概念和范畴、能力和方法、本质和思想方面具备专业影响力,教师是通过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以及问题解决、专长形成和创造力等核心素养的。从现实来看,需要在这些核心素养培养上的领导力,要有“权威”和有影响力的教师领导。
4. 让教师成为教导专业的领导者
教导专业的领导者意味着教师无论在身体之“教”还是在语言之“教”,抑或在心灵之“教”,都应该是引领者、示范者和交互者。它们是学生依赖教师、信服教师、信任教师的“救命稻草”,是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下突围和树立新型权威的来源,是行走于家长、社会和管理者之间行使“软权力”的利器。
“让教师成为专业领导者”是学校治理体系变革的一种需要。治理体系追求的是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和人文化的体系建构,而专业化是规范化质量的保障,是制度化内涵的规定,是科学化判定的依据,也是人文化对待的前提。
作为学校“硬权力”的拥有者,校长需要对学校治理体系进行建构,使教师领导的“软权力”得以有效运用。
教师变革课程
始终考量独有的价值格序
作者 | 徐莉
来源 | 别个《未来课程想象力》
有人说,人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套用这句话接着往下说,教育有多复杂,课程就有多复杂。只要对人、对教育、对课程的理解永远未完成,那么课程设计和实践,就需要不断优化,更新经验、技术和观念。
我曾经用斯莱文《教育心理学》全书的框架图,为新入教师做了个未来四十年职业生涯导览: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认知、语言与读写能力/社会、道德和情绪发展
如何理解学生:多元化/特殊学习者
教师怎么教:分组、教学与技术/学习环境/评估学生学习/标准化测试与问责
学生怎么学:行为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
教与学如何相互作用:有效教学/建构主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预言他们中的大多数,终其一生,与工作相关的疑惑、煎熬、痛苦、沮丧、喜悦、快乐、幸福等等种种,都被这个框架囊括了。但我还是特别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帮助学习者提高认知、语言与读写能力是所有教师的责任,绝不只是语文、英语老师的事。促进学习者社会、道德和情绪发展是所有教师的责任,绝不只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制老师的事。
其二,理解儿童是最艰难的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类口号经不起考究,对于主流教育而言,国家意志先于儿童的意志,对于非主流教育而言,办学者所秉持的价值观先于儿童的意志。而对于如何帮助特殊学习者,行业内存在普遍的知识匮乏。
其三,任何新观念、新技术的兴起,在教育领域都要慎谈“颠覆”。比如从关注“教师怎么教”到关注“学生怎么学”,教师要补上的不只是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在分组、教学与技术、学习环境设计、评估学生学习、标准化测试与问责这些教师端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也严重不足。
第四,有效教学这一提法足够了,必须警惕工业化时代过度的效率追求。要那么高效干什么?是否会成为师生的负担?有效+适合就已经十分稀罕难得了。
第五,如果知识是由师生共同建构的,而不是作为真理的存在,你还会为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感到失望、愤怒吗?如果教师已经能够欣然接受学生自我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做不好、做不对,就又需要读一下保罗.博格西昂的《对知识的恐惧:反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这本书了。
第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是教师们最熟悉,也最容易付诸行动的部分,问题在于,为什么教师为之付出的努力却非常非常稀少呢?
教育本就以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等为基石,如今加上经济学也无可厚非,但教育作为一个专业的存在,教师做课程,作为专业工作者,始终需要考量的是其独有的价值格序,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是否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
是否致力于建立一个多方合作共赢的体系
是否能够容纳多元的价值取向
是否基于对孩子、对教师的充分信任
是否给予孩子和教师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的机会
是否能够解释学校/机构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
教师无法被取代
前提是实现5种转变
作者 | 席酉民
来源 | 光明社教育家《未来教育,教师如果不想被取代,应实现5种转变!》
从教师到教育家
数字和网络时代背景下,帮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似是而非的知识中保持清醒,在日益不确定、模糊、复杂和易变的世界里智慧地生存,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
为此,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相应改变,要从被扭曲的教育和环境中挣脱出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首先,要基于未来世界对人才素养、能力和知识的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其次,需根据这些素养、能力和知识的训练逻辑,重塑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技术,成长为适应未来世界的人才;最后,在研究上,要跳出世俗的约束,摆脱浮躁和功利的羁绊,真正顺从内心,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未知,并将探索与育人有机结合。
从知识导向型教学到研究导向型教学
对于培养方案和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教师首先要明晰这是针对哪些问题和现象发展起来的,即这门学问的实践意义和价值;然后,恰当选择有现实意义、贴近学生生活、能提升学生兴趣的问题、现象或项目,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在我看来,教师通过组织学习,至少要让学生明白:这门学问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这门学问本身的知识体系和系统架构、这门学问的核心技术或工具、这门学问看待世界的方法论和这门学问背后的哲学思想。
从孤军奋战的苦旅到融入生态的乐行
我们已进入一个数字、互联、智能的时代,时空被全面打开,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球研究进展,与世界各地的伙伴合作。在这种背景下,跳出孤军苦旅,进入一种新的学者生活状态,是每位现代教师需完成的“家庭作业”。在教师生活新平衡态形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个时代,并理解和利用其运行逻辑。
当代世界万物互联,共生协作、融合创新、涌现而非事先设计成为常态,平台、生态成为事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尽快构建自己的人生平台或营造自己的事业生态,会助力教师成就事业、滋养人生。
另外,全球化加强了跨文化的融合和国际最优教育实践的相互借鉴,教师要开展有价值的研究,必须融入世界学术圈,整合国际资源,编织国际合作网络,构建自己的国际学术研究生态。
教师的立身之本
作者 | 唐江澎
来源 |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师节大会上,唐江澎校长感言40年走过的“三条路”》
高考成绩是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教育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教育展开的全部内容。我们的学生没有高分数进不了著名的大学,我们不能不关注分数,但如果没有高素质也不可能成为未来的领军人才。我们的教育需要转型发展,需要全面关注人的整体性成长。
我们无法改变高考以分录取的现状,只能通过课程的丰富性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选择性,让学生们把当下的学业与未来大学的专业贯通起来,把大学的专业与未来安身立命的职业贯通起来,把职业选择与他们建功立业的事业贯通起来,把事业与他们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安顿灵魂的志业贯通起来,变“为分而学”为“因爱而学”,培养出担当未来使命的一代新人,探索出高中转型发展的道路。
对于教师,我有三句话。
教育是一种爱的行为,因此也应该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面对多样的选择与各种诉求的社会群体,我们要坚持什么?勇敢担承“爱的责任”。要有定力,用全部的爱去成就学生的未来,以我们的爱与智慧引领社会发生向善、向上的变化。
做一个良善的人师,不功利,要大度
40年的从教经验可以让我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与他们日后的社会贡献、甚至与他们对老师的情感,其实没有一一对应的正向关联。
“要大度”是说我们的胸怀要有让一个个性活泼泼生长的宽广度,不能因我们的狭窄逼仄了学生精神自由的空间。
卓越的教师都应该是在具体的学科领域有专业水准的学者
这些年来,我一直以语文学科领域学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无论是“体悟教学”的理论,还是参加江苏卷的高考语文命题,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力图超越经验的局限,放大眼量,追求专业标准、学者水平。我觉得,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缺少专业追求与专业水准的人,不会成为真正优秀的教师,也不会成为合格的学校管理者。
▼ 点击 阅读原文 ,下载「新学习APP」,选座报名!